湯藥怎樣服用才保證效果好呢?
以下幾種因素對服用湯藥有一定的影響,值得注意~
服藥的時間和方法
一般來說,服湯藥與吃飯應間隔0.5~1小時左右,一般的藥物飯前服或飯后服均可。
● 飯后服:對腸胃有刺激的藥物
● 空腹服:滋補藥
● 睡前服:安神藥
● 行經前3-5天服:治療痛經藥
● 晚上9-10點服:發燒感冒藥
● 無時間限制隨時服:急性重病
一劑藥煎2次后,將藥汁兌勻,分成2-3次服用,可早、中、晚各1次,或早、晚分服。
對病情比較急重的也可煎煮后1次服用,如急性腸梗阻見腹痛,大便干結,或嘔吐者,可用大承氣湯頓服。
也有一日服3次以上者,如感冒高燒不退,可給予解表藥,4小時服1次,不分晝夜服用。
也有一日連服2劑,以增強藥力。
溫服或冷服
湯劑一般多采用溫服,因為溫服不會刺激胃腸,以利胃腸對藥物的吸收,尤其是晨起后空腹服藥。
有些藥物更強調溫服或熱服,如感冒后發熱、惡寒、頭痛等,給予解表藥溫服或熱服,有利于發汗解表,達到汗出邪去的目的。
因此服用解表藥還常常要喝熱粥,以調和胃氣,助發汗散邪增強藥力。
另外,脾胃虛寒或脾腎虛寒的病人更宜熱服,以免涼藥折傷陽氣。寒濕痹癥,熱服有利于溫通血脈,散寒除濕。
有些病證可采用冷服,如服藥嘔吐者,冷服可減少嘔吐;有些清熱解毒藥冷服則作用更強。
在復雜的病理變化過程中,只有通過特殊的服藥方法,才能適應病情的需要。
頓服
頓服就是一次服一劑藥,將頭煎與二煎混勻或不混,一次服完。
頓服常常用于一些危重病證,如陽明病燥、實、痞、滿明顯,使藥在短時間內在體內達到較高的濃度,因而產生治療作用。
但又因為藥物濃度很快下降,治療作用不能持久,所以一般情況下不用。
頻服
頻服是指少量多次服用,兩次服藥之間的間隔時間短,頻度高。
治療嘔吐常常采用頻服,對那些咳嗽嚴重,甚至引起嘔吐的病人,服咳嗽藥也可頻服。
小孩服用湯藥常常出現嘔吐,宜用頻服。
中風昏迷的病人可用棉簽沾藥汁多次服用。
頻服是通過藥物濃度在體內不斷積蓄而達到治療作用。
總的來說,不管什么疾病,遵醫囑服用即可。
相關聲明:
1.本文參考廣東中醫藥、《中藥學》等資料綜合編輯整理,僅作交流分享,旨在傳播健康知識。
2.弘醫堂尊重知識產權保護,如存在不當使用或對以上內容有異議,請您聯系郵箱422011010@qq.com,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。